名誉权

法律释义

名誉权纠纷是指侵害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而引起的纠纷。

因名誉权纠纷提起的诉讼,多为侵权之诉,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8条的原则规定,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。该条规定的"侵权行为地",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、侵权结果发生地。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9条还规定,因铁路、公路、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,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、船舶最先到达地、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。

处理此类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《民法典》第110条、第1024条、第1027条和第七编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,以及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(2020修正)》的相关规定。


常见法律问题

(一)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?

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8条的原则规定,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。该条规定的"侵权行为地",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、侵权结果发生地。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9条还规定,因铁路、公路、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,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、船舶最先到达地、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。 

 

(二)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?
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,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、舆论监督等行为,影响他人名誉的,不承担民事责任,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:(一)捏造、歪曲事实;(二)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;(三)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。第一千零二十六条规定,认定行为人是否尽到前条第二项规定的合理核实义务,应当考虑下列因素:(一)内容来源的可信度;(二)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;(三)内容的时限性;(四)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;(五)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;(六)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。

  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规定,行为人发表的文学、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,含有侮辱、诽谤内容,侵害他人名誉权的,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。行为人发表的文学、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,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,不承担民事责任。第一千零二十八条规定,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、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,侵害其名誉权的,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。

 

(三)因撰写、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,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?

因撰写、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,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: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,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,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。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,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,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,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。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,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,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。


解决方案获取

私人律师提示您,公民、法人享有名誉权,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,禁止用侮辱、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、法人的名誉。名誉权属于人身权的一种,人身权不受侵犯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。如果您有关于“名誉权纠纷”方面的疑问,请在下方留言,HOPES律师会在第一时间为您解答。

温馨提示:请尽可能完整陈述事实,方便律师全面了解案情,精准定制专属解决方案。

联系获取律师解决方案
联系电话
139-1039-3158